“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年产钢量不够每家打一把菜刀,到今天占居世界钢铁产量半壁江山,支撑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钢铁工业70年的发展可谓改天换地、波澜壮阔。我们不仅在钢产量上早已‘超英赶美’,连续23年居世界第一,而且在核心技术、工艺装备、品种质量等方面不断超越,志在领先。”9月7日,在钢铁行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强调,70年来,中国钢铁行业不仅贡献了钢材,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优秀的文化、精神。钢企在新时代要发扬这种钢铁精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山钢是中国钢铁业发展的缩影
“从贡献来说,山钢的发展是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侯军认为。
截至2018年底,山钢集团及成员单位累计生产钢材超过3亿吨,先后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厚板生产和出口基地——济钢、全国最大的H型钢生产基地——莱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精品基地——日照公司,产品供应北京奥运场馆、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复兴号高铁、北京首条磁悬浮线路、俄罗斯亚马尔项目、壳牌石油、宝马汽车等国内外重点工程和世界500强企业,打入了雄安新区、国家级经济圈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总结咱们中国钢铁人的贡献,还在于70年来创造出宝贵的钢铁精神。”侯军说。
钢铁精神包括忠诚团结、勇于担当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创业精神,锐意改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人本精神。
“山钢济钢在转型升级中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自强不息、拼搏奉献等精神品格,就是钢铁精神的体现。现在山钢济钢运行平稳,效益不断增长,产业更加多元化。”侯军介绍。
侯军认为,未来的中国钢铁应该是先进的:集中度高,供需平衡,布局合理,技术领先,品种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应该是智能的: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代人,精准控制,高效生产,物畅其流;应该是绿色的:超低排放,物尽其用,循环经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城市与企业和谐共生。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谱写山钢发展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使命光荣但任务艰巨,钢铁强国梦依然在路上。为此,山钢集团将抢抓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钢铁精神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推动产品升级,打造高端新动能。山钢集团将建立以客户为引领的产品创新、营销服务和分析决策机制,做强差异化、区域化、品牌化优势;以重点品种开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突破口,增强高端市场话语权;建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和莱钢精品钢基地,实现特钢做特、型钢做强、板带做专、棒材做优,全面塑造山钢集团钢铁产业的高端形象。
推动智能制造,打造高效新动能。山钢集团将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线,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围绕资金和预算管理、重点生产和成本信息等核心业务,建设大数据智能决策平台,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行效能。
推动循环经济,打造绿色新动能。山钢集团将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0)》落地实施,加强本质化减排、超低排放,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成熟节能环保技术,实现污染排放达标、总量控制有效、风险环境可控、建设项目合规、生产过程清洁、资源利用高效,真正成为绿色发展的推动者、践行者、领跑者。
推动开放搞活,打造国际化新动能。山钢集团将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与先进钢铁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管理、技术、品牌、贸易、投资、营销等交流,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加快山钢集团国际化进程,提升山钢集团国际市场影响力和海外美誉度。
推动联合重组,打造集约化新动能。山钢集团将按照“突出沿海、优化内陆、精品与规模并重”的钢铁产业发展战略,创新产能合作模式,坚持低成本产能提升、市场化联合重组、高质量转型升级,写好山东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落地的“山钢篇”,尽快进入4000万吨级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行列。
推动改革深化,打造体制机制新动能。山钢集团将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建升级版,改革集团管控模式,切实使各产业公司成为独立经营主体;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稳步推进权属企业契约化管理向纵深发展;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敞开胸怀与强手、高手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开资产证券化的“闸门”,打开引进高质量战略投资者的“大门”,实现“国有体制、民营机制、有效激励”目标,最大限度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钢铁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侯军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