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新时代的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使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着眼于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新时代的中国钢铁产业。”9月7日,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冶金报社承办的钢铁行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会长吴溪淳在讲话中指出。
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了无以伦比的巨大成就,新中国钢铁工业也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钢铁工业踏上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做新贡献。
吴溪淳在讲话中深情回顾了自己亲历的钢铁70年。他说:“70年前,我有幸参加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亲眼目睹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亲耳听到了扩音器里传出的毛主席的宏亮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我当时只是一个只有14岁的北京育德中学初中二年级刚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只有两个月的学生。1951年9月我考入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冶金部前身)主办的北京重工业学校(后来的北京钢铁工业学校)学制4年的冶金系炼钢专业,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鞍钢第二炼钢厂工作,1962年由技术员晋级为工程师,1965年离开鞍钢到西南钢铁研究院和攀枝花钢铁公司参加三线建设,1979年调到冶金部工作,1998年冶金部撤销,1999年初成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我当选首届会长,2015年我不再担任钢协名誉会长,彻底退休。我在钢铁行业工作60年,从全国年产286万吨钢到年产8亿多吨钢,我是这个发展过程的亲历者,也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者。”
说起钢铁为新中国70年来的贡献,吴溪淳表示,到2018年底,我国已经累计生产了121.8亿吨钢。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共生产了114.6亿吨。没有这些钢,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14亿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就不可能由1949年的4.3平方米上升到2018年的城镇人均39平方米、农村人均47.3平方米;没有这些钢,就没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就不可能有已经建成的超过60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就不可能有230多个民航机场,就不可能年产2900万辆汽车,我国也不可能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和全球第一家用电器制造大国、工程机械制造大国、发电和变电设备制造大国。我国现代化的钢铁工业对国防军工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贡献也是众所周知的。
吴溪淳指出,今天我们展望新时代的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使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着眼于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新时代的中国钢铁产业。要不负使命,实现目标,当前必须十分重视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而组织结构调整是我国钢铁产业各种结构调整中最具全局性、根本性的调整。
当前正是产业布局调整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各种准备相结合的最佳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标都没有实现。国务院2016年9月发的41号文件,《关于推动钢铁行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设定的2025年中国钢铁工业60%以上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的目标,现在再不抓紧行动怎能保证实现呢?我作为钢铁战线的一名老兵,衷心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看到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达到60%的目标。”吴溪淳说。